爱之桥

爱之桥

父辈的结婚照

admin 172 10

对于一个女人来说,她一生中最美丽的照片,或许就是她的婚纱照。照片上那美丽妩媚的新娘,或许是她和她心爱的男人最美丽的记忆。小编的父母结婚的时候,他们把婚纱照挂在在床头,这个习惯延续至今,就算搬了家,也从未改变。这张老结婚照和如今风情万种、私人定制的婚纱照相比,看上去有些许单调,然而每每他们搂着我,坐在床头,注视着这张结婚照,略带羞涩地诉说着当年拍婚纱照的浪漫往事时,带给我的更是一种别样的感动,感动着他们眼角流露的幸福,更感动着婚纱照的背后所凝固着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记忆。

一张朴素的结婚照

原本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,但在文革时期,结婚成了一桩小事,婚礼也被要求办成简朴的所谓革命化的婚礼。于是,简朴、单调是那个年代结婚的代名词,如果哪家的新娘打扮得漂亮、时髦一点,就会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,因而很多结婚照和宣传画,都留下了文革时代的投影。

对于当时生活在六十年代末、七十年代初的人来说,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也在婚纱照里面完整地反映出来了。拍结婚照本是件美丽幸福的事儿,然而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要去想别人如何受苦受难,这就是那些年所谓的政治觉悟高的文革式联想。幸福生活从“头”开始

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,文革结束了,人们爱美的天性也逐步得到了释放。在这个时期,人们拍结婚照前,理发烫发是惯例。一来是要把自己打扮漂亮,二来他们表达了幸福生活从“头”开始的美好愿望。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名堂,这种发型叫什么发型,那种发型叫什么,只是简单地根据你的脸型,搞成一个波浪发。

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想到要穿婚纱,因为婚纱才开始时兴。新娘用丝绸围巾,在脖子上围一围,手捧鲜花,色彩好像就丰满了。赶时髦排队拍婚纱照

在封闭的,荒蛮的时代走出来的人,都会有对美的这种渴望,渴求。在上世纪80年代初,由于百万知青大返城,上海青年人中的结婚人数出现了“井喷”,许多人都期望到照相馆去拍上一套婚纱照,而当时的婚纱都是从香港带来的。

拍婚照的时候,新娘子跟新郎官带上上海牌手表、海鸥牌手表来显示自己家境富裕,新娘子特意把袖管卷得高一点,就是为了要露出这只手表。之后,时尚的彩色婚纱照逐渐时兴,新娘子穿着婚纱,头上戴朵花,手上提个花篮,新郎官西装笔挺,手上拿副手套,拍得相当好看。而这样的一套照片,也要三、四十块钱,相当于老百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。时代的变迁带动了上海人拍结婚照的兴起,上海的婚纱照市场更加热闹了。之后台湾婚纱影楼引爆了上海的擂台战,上海人也由此大开眼界。婚纱照不再只是拍一张两张,而是动辄几十张、几百张,风情万种,美不胜收。